新技術、新趨勢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總被描述為“靠天吃飯”,說的就是農業生產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一年到頭最終的收成很大程度受到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天氣和其他自然災害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定價則會受到行情、銷售渠道的影響,波動幅度較大。
對農業從業者來說,種什么品種能賺錢、出現病蟲害怎么辦、產品行情怎么樣、什么渠道能賣高價等問題影響著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
智慧農業云平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無線通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平臺實現對農業的可視化監測、控制、預警等功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品質,從而實現對于智慧種植、智慧養殖、智慧水產的監測與科學指導。
還有大數據平臺,在具體的生產環節中,可以收集空氣、土壤、光照等環境參數,為作物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生長條件。在供應鏈環節則可以收集加工、物流、倉儲等數據,從而對接產業鏈上下游,實現農產品的及時供應;還可橫向、縱向對比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市場價格和動態,為宏觀調控下農業政策的制定、農業補貼的發放、農業技術指導提供依據。
除此之外,從年初就由ChatGPT引發的AI大模型一路狂奔至今大半年,逐漸在各個行業生根發芽。在農業領域,一畝田發布了一款基于大模型技術的農業AI對話機器人“小田”,以問答形式為用戶提供針對農業領域的知識與信息。
以一個西瓜種植戶為例,產前,可以問“小田”不同西瓜品種的歷史價格趨勢,并選擇采購熱度更大的品種種植。產中,可以咨詢“小田”可能遇到的蟲害、枯萎、漚根等病癥,并找到解決方案。產后,可以在“小田”上參考全國各大市場的西瓜行情大數據,選擇合適的市場,并精準尋找合適的銷售渠道。
數字助農的前進路
過去農業生產給人的印象總是與苦與累有關,而在數字農業的建設過程中,專業化的農業應用逐漸讓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提升,大眾對于農業的產業印象也開始有所不同,農業生產正從“體力活”轉變為“智力活”。
以當下最火的直播帶貨為例,去年9月,一根在東方甄選直播間賣6元的玉米引發了直播、供應、渠道商、網友的“混戰”,這場圍繞高價農產品的爭議讓直播賣農產品這一助農方式到底能不能真正助農得到大眾廣泛關注,也引發人們對中國農業更深層的思考。
一方面,東方甄選直播帶貨的能力為其賣貨的產品帶來了高溢價,但同時也為產品背后的企業帶來了新的銷售渠道及知名度;另一方面,農產品在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把滯銷的產品賣出去以及打造一個好品牌并賣出好價格。政府、相關企業以及東方甄選等直播平臺,都在努力把東北鮮食玉米打造成像陽澄湖大閘蟹一樣有美譽度和品牌的產品。
不可否認的是,利用直播帶貨實踐電商助農,不僅是利用互聯網助力產銷對接,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農業內容與創意形式,能推動農產品朝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但其存在利潤低、產品標準化低、品控難、物流運輸損耗大、客訴率高等問題,在已持續近三年的直播帶貨大潮里,一直屬于邊緣化產品。除了部分農村博主銷售自家貨品外,更多的主播是從公益帶貨的角度出發參與農產品直播。
如何讓直播帶貨的大軍把目光聚焦到普通的農產品,這需要一個大的產業鏈布局,打造完整的助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