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在甘肅省金昌市紫花苜蓿高產栽培技術創新研究基地內,上萬畝紫花苜蓿次第開放,爭奇斗艷。
被稱為“牧草之王”的苜蓿,對西部草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甘肅農業大學苜蓿科技團隊(以下簡稱“苜蓿科技團隊”),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師尚禮的帶領下,長期與國際苜蓿資源發達國家進行資源交流,截至目前收集世界資源800多份。
苜蓿科技團隊只是甘肅農業大學牧草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的縮影。近年來,面向甘肅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重要草種產業發展需要,甘肅農業大學牧草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實施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開展了苜蓿、燕麥等西北優勢特色草類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和新品種選育工作。
科研“高大上”
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馬暉玲介紹,近年來,甘肅農業大學牧草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在西北寒旱區草類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新品種(品系)創制,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團隊共收集草類種質3200多份,建成210多畝種質資源圃。團隊選育出16個苜蓿、燕麥、小黑麥、草地早熟禾、鷹嘴紫云英等性狀優良新品系(材料),創制2個優異新材料;研究了苜蓿、燕麥、草地早熟禾等優良草類種質遺傳多樣性,深入開展了寒旱區特色草類重要功能基因的分離、篩選和鑒定,挖掘出優異種質中具有重要經濟和生態價值的新基因。
苜蓿科技團隊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營養不足難題,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經過研究田間試驗,選育出抗寒能力超強的紫花苜蓿新品種,并配套開發寒作栽培專利技術,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成功將苜蓿種植區由暖溫帶擴展至3千米以上海拔的高寒帶。
師尚禮介紹,“在國家和省級項目的長期支持下,育種團隊育成15個苜蓿品種,部分品種已成為甘、寧、新、蒙、晉荒漠綠洲灌區、亞高山二陰區和旱作農業區的當家品種,推廣面積近300萬畝。”
推廣“接地氣”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甘肅農業大學牧草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廣現有牧草品種,全面服務“三農”。
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馬暉玲介紹,當前我國80%草種依賴進口,每年飼草缺口200萬噸以上,“加強草種基地建設,提高我國草種生產自給能力,降低對草種進口依存度,是解決林草種苗‘卡脖子’問題的關鍵,也是保障我國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任務。”馬暉玲說。
為更好地開展“產學研聯合”、用科技支撐金昌市苜蓿產業發展工作,苜蓿科技團隊與甘肅楊柳青牧草飼料開發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設立河西走廊金昌紫花苜蓿高產栽培技術創新研究基地。2010年,該基地擴展為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學科研基地;2016年該基地邀請專家,通過草原站組織開展了以苜蓿產業發展為中心的產業骨干培訓會。
苜蓿科技團隊長期支撐金昌苜蓿產業和產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助力甘肅楊柳青牧草飼料開發公司的“絲路花雨”苜蓿草產品品牌化,推動金昌苜蓿草產品生產規模穩步擴大,使得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企業規模和效益快速提高。
目前,甘肅農業大學牧草種質創新與育種團隊所育成的甘農系列苜蓿、隴燕系列燕麥、甘農系列小黑麥等品種,已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成為西部農牧區種植業結構調整、草產業發展、糧改飼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品種。
馬暉玲說:“雖然甘肅省多樣性的地理氣候造就了豐富的草類植物種質資源,但在一些方面仍落后,我們將繼續強化種質創新,為打造‘西部種業之都’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