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走進中大型集貿市場買菜了?在楊浦區人大常委會昨天舉辦的“人民城市·人人議事廳”基層民主實踐活動中,楊浦區人大代表、“馬大嫂”、專家學者、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等代表走進長海路街道,共議“小菜場大民生,超大城市菜場如何激活新流量”這一民生話題。
當前,生鮮超市、線上電商和路邊菜店越來越受歡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連菜場最主要的客戶——老年人也越來越多地在沿街菜店就近買菜,菜場還是剛需嗎?
長海路街道曾經發生過一件出人意料的“反轉”。長海路街道內目前共有四家菜場,以及一家臨時市集——市光臨時市集。去年,曾經是長海社區最熱鬧菜場的市京集貿市場關閉,在關閉前后,反對的市民不少,然而,真正拆除以后,這一年來,12345市民熱線卻沒有收到一條要求恢復菜場的意見。
不僅如此,其他菜場的人氣也有所下降。一名菜場管理者在活動現場發言說:“現在,年輕人不來菜場,老年人又走向沿街菜店,菜場處于一個兩難的階段。作為市場管理者,過去我們只要維持好市場經營秩序、保持好環境衛生就行了,但現在菜場空攤率達到30%,我們還得想方設法引導、幫助商戶用新模式吸引客源。”
當然,盡管人氣有所下降,還是有很多市民喜歡逛菜場。“我喜歡去菜場買菜,眼見為實,可以挑挑揀揀”“我不喜歡線上買菜,因為線上的菜都是包裝好一份一份的,我們有時候買菜一份太少,兩份又太多,而且看不到實物”“很多老人不會用支付寶、微信的,他們用現金支付,所以肯定還是需要去菜場買菜的”……不少老年人依然傾向于線下購物,他們建議:“菜場要想辦法將讓居民走進來和商戶走出去相結合,例如,如果老人買菜買得量比較大了,商戶是否可以叫志愿者或者快遞小哥幫忙送到家”“傳統菜場也可以引入超市會員制理念,聯合商戶開展更多促銷優惠活動進行引流,并發展線上配送服務。
”

菜場不僅是居民生活消費的物理空間,更凝聚著社區的情感記憶與濃郁的生活氣息,蔬菜的泥土味、商販的吆喝聲,相互浸潤,每一處都是生動而鮮活的真實生活。“菜場要突破原有的單一功能,成為集美食、購物、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品質生活場所”“我希望菜場是綜合性的、有特色的菜場,包括蔬菜、熟食和副食品等”“現在年輕人下班晚,很多城市的菜場里出現了‘代炒’服務,建議我們的菜場也可以提供‘代炒’服務”“我們可以通過重點激活局部空間的手段,提升區域整體活力,比如開辟早點攤位、美食街、老字號專區,增加菜場的人氣和流量”……現場的居民紛紛提出各種意見建議。
顯然,菜場僅靠賣生鮮已無法滿足居民需要,亟需轉型升級。現場的專家表示:“菜場轉型升級不僅在于硬件環境的提升,更在于對日常生活場景的重構。這需要細致考量周邊環境的融合度、深入洞察社區的真實需求,既保留傳統韻味,又滿足現代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現場的人大代表表示,菜場的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得到滿足。在互聯網精準高效配送形勢下,菜場要加強經營全鏈條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在形態和功能上提檔升級,提高精準、精細的治理水平,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安全的購物環境,吸引更多的居民走進來。
菜場的煙火氣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今年上海將“升級改造80家標準化菜市場”列入了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相關職能部門表示,將充分吸納居民群眾意見建議,引導菜市場公司進一步擴大升級改造的覆蓋面,將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菜場改造的“金鑰匙”,切實提升居民買菜的體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