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采購,流程不透明、出事難追溯,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采購貓膩,但又無法杜絕,不僅企業難管理,采購成本也無法很好控制。
面對這樣的管理難題,如何才能優化采購管理,讓采購成本變得可控,讓企業的效益最大化?
做好采購員的績效管理,可以提高采購人員壓制采購價格的積極性,減少腐敗,降低采購成本,提高商品質量。
那采購部門的績效管理該怎么做呢?我們可以參考年流水過億的配送企業優秀做法。
例如:配送企業可以依據歷史商品價格數據,把半年或一年內基本穩定的價格或周期平均價格制成價格目錄,作為對采購部門的獎懲標準價格。
每位采購員分管不同的生鮮品類進行采購,低于采購標準費用的,節約的成本按一定比例獎勵給采購員和采購經理。
計算公式可參考:采購部月度費用獎勵=月銷售額 × 標準費用率-采購部工資。
這樣做可以讓采購員更加關注所采購的商品銷售額,進而關注自己所采購商品的價格和質量。
對于價格目錄也要定期更新,輪換采購員分管的品類,這樣才能保證考核的有效持續。
一名專業的采購員必須要有掌握市場行情的能力,有一定的漲跌預測能力,具備基本的采購議價、談判能力。
同時,采購員還要熟悉各種單品的生長周期、成熟期、銷售周期等相關信息,對各類蔬菜的主產區,產區市場、天氣等情況隨時掌握。
如山東壽光盛產根莖類、葉類菜蔬菜,市場上辣椒原產地多在陜西、山東、廣西、云南等地,云南昆明、湖北、福建、甘肅蘭州多葉類菜,最大可能以更低的價格入手更優質的菜品。
此外,我們還要培養采購人員建立兩大意識。
高度的二分錢采購成本意識,價格雖然只相差了2分錢,但是經過規模和時間的放大,將造成成本提升。
舉個例子:某配送公司的采購談判中讓步了0.02元/斤,認為這就是個微乎其微的事情。
但是我們來看一個結果,1500000斤/月×0.02=30000元 ,隨著時間和規模的效應成本就越大。
嚴肅損耗意識,采購不僅僅是談好價格買回來就完了,如果驗收時掉以輕心不注意供應商運輸的損耗,或者在收貨入庫時不好好管理,也會造成很大損失。
所以采購部門同樣要具有損耗意識,在談判或者驗收時采取適當措施規避或獲取更多利益。
舉個例子:某配送公司損耗1000元/月,按凈利5%計算,須配送出20000元貨品才能掙回。
損耗包括不合理加工損耗、質量損耗、退貨損耗,其中質量損耗就需要采購人員把控。
采購管理信息化最大的好處就是透明化,讓采購環節的對接在線上可視化。
不管是供應商選擇還是內部采購管理,都能夠大大的減少看不見的“腐敗”。
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采購的詢價報價,供應商選擇等工作都更快捷方便,使得市場價格更透明,采購效率也會更高。
例如,觀麥系統在訂單錄入后可以自動生成采購任務,分配下發給采購人員,采購員通過觀麥云采購小程序,可以隨時隨地清晰了解訂單量、商品備注、庫存量,實現動態庫存管理;
還能讓供應商登錄供應商賬號進行報價競價,報價實時回傳后臺系統,既可多方對比,弱化了自采環節中采購員的個人權力,又可匯總詢價數據,形成供應商數據分析,賦能采購員實現智慧科學化采購,合理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