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冷鏈”制約的生鮮業態成為各大商超和電商的核心競爭板塊之一,近年來國內生鮮電商的整體交易額持續增長,但傳統生鮮配送的鏈條也呈現諸多不確定性。生鮮配送發展迅速,但困難比實體店多。
高貨損率問題?
不論是果蔬還是肉類、海鮮,其保鮮期均非常有限,要求較快的庫存周轉,而這無疑是很難控制的。而且在庫存管理的過程中,食材難免會發生損耗,這些都需要商家承擔。
成本控制問題?
高保鮮度和低貨損率要求先進的設備和冷鏈物流水平,導致無論是后臺儲藏倉庫的制冷還是全程配送的冷鏈,生鮮商品要比非生鮮商品的維護成本高很多。
市場競爭問題?
生鮮產品與服飾、日用品不同,很多消費者還是習慣到門店自選,實體店的競爭力不容小覷。
渠道打通問題?
生鮮電商需要強大的后臺體系支撐,如實時更新的庫存情況、出貨情況和配送記錄等,如果線上渠道和實體店依舊未打通,兩者各自為政的管理庫存和配送,那么生鮮電商的O2O合作就形同虛設。
就生鮮電商領域而言,目前人們普遍較關注B2C、C2C、O2O等交易模式,將目標直指消費者。這幾種類型的交易模式降低了購買門檻,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但大部分是小宗交易。
與生鮮電商昂貴的成本來看,其實并不劃算。基于電商交易平臺的交易模式并不只有以上三種,B2B交易模式其實更適合生鮮電商這一行業。生鮮是一條產業鏈,互聯網化是分步進行的。C端最先被互聯網化,所以餓了么、美團、口碑外賣起來了,C端被互聯網化之后會反推供應鏈上游往B端走,所以美菜、鏈農出來了。
在面向餐飲這一段的供應逐步互聯網化后,會繼續往上游走,從銷地到產地,一直走到農業端。這一端的生產、流通更傳統更落后更難互聯網化,但同時也意味著更有機會。
因此,如果要緊抓生鮮電商發展機遇,必須從C端往B端走。C端太分散了,用戶獲取成本太高,B端的好處在于集中,可產生的價值非常大。 觀麥認為,這種情況下,平臺就可以建立地面團隊地推,甚至可以進行補貼,有意建立這種交易習慣。
做B端生意,規模效應很重要,因此需要在有限的品類里做深做重以形成壁壘。在更細分的領域做B2B,持續深化供應鏈維度,在特定品類上獲得壟斷性的采購優勢,更容易具備在該產品線上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