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零售背景下,生鮮配送業的競爭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消費市場、產品定位和供應鏈模式成為了關鍵決策因素,其中供應鏈更成為生鮮食配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對于提高食配企業的競爭優勢具有關鍵作用。那么現階段生鮮新零售供應鏈的模式又有哪幾種?其本質又是什么?如何構建食配企業自身的供應鏈?
近年來,新零售這個詞的熱度越來越高,甚至有人稱在幾十年后,只有新零售這一事物。那么到底這個新零售是什么,要怎樣去理解新零售?
區別于傳統零售,新零售的特征在于多、快、好、省。在生鮮行業,生鮮新零售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良好的購物體驗,它不僅將終端消費場景簡單化,更支撐起更為關鍵的消費體驗和消費內容,而這背后的關鍵就在于構建新零售時代和業態下的生鮮新零售供應鏈。
運營模式及案例
之前,生鮮新零售供應鏈運營的主要模式有三種:線上、線下以及上下相結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線下線下的概念已經逐漸模糊。不管通過自有商城還是第三方平臺合作,越來越多的線下店走到線上;而在線上流量緊縮,線上店也越來越多在線下開啟了體驗店。
1.生鮮超市+餐飲模式
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由阿里投資的盒馬鮮生和永輝近期發力的超級物種,這兩者都在生鮮門店中增加了中高端餐飲的堂食比重,主打性價比較高的加工和半加工食材。除了與精品超市相似的常規商品結構,他們還通過盒馬APP和永輝生活APP向線上引流。在供應鏈方面,超級物種與永輝共享供應鏈,免去了自建物流、倉儲的壓力,而盒馬鮮生則依托于阿里強大的流量和供應商資源,依靠品牌效應搭建了自己的供應鏈體系。
以盒馬鮮生為例,盒馬鮮生的整個運營模式主要采用了“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的方式,主打生鮮產品和即時餐飲,線上線下業務融合互補。門店主要就承載了生鮮超市、餐飲體驗和線上業務倉儲這三大功能。這種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
門店采用前店后倉模式,承擔前置倉庫功能,配送時效得到保證的同時也降低了運輸成本。生鮮+餐飲的模式,一方面增加了用戶在店內逗留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臨期生鮮產品的處理,降低了損耗。
線上訂單通過門店的自動化物流體系實現配送,在這一環節中,盒馬鮮生廣泛采用了電子標簽這一模式,并輔以自動化合流區等新技術,最終達到提升效率的目的。由于電商業務共享的線下門店倉儲配送體系,倉儲的成本進一步得到把控,并且通過門店配送周邊客戶,其時效性也大大得到加強。
2.生鮮配送平臺模式
在新零售時代如何迎接變革,這成為各家企業尤其是線上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生鮮行業憑借消費頻次高,需求剛性,需求規模大的特點,成為新零售落地的最佳切入點。不管是每日優鮮還是易果生鮮,其目標都是加強對上游核心資源的把控,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鮮產品。
以易果為例,易果生鮮的目標是在行業內建立和推行馬克標準體系,用商品標準化推動行業升級,建成一套為”中國生鮮行業而生”的復合式物流供應鏈體系,至2020年達到500萬單的日運能,承擔近2000億元生鮮訂單的宅配業務,在其運營過程中,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易果不惜投入重資,打造了國內最大的冷鏈物流公司之一的安鮮達,目前安鮮達已在全國十大城市擁有11個倉庫,覆蓋了27個省的各類城市。利用強大的物流傳輸能力和專為生鮮行業定制的冷鏈體系,安鮮達在一些城市成功實現了一小時送達的服務目標。
因為生鮮產品損耗率極高,且匹配終端多種多樣,導致生鮮行業異常辛苦,而安鮮達就是為生鮮配送量身打造的,通過多個溫區和各式各樣的存儲形態,它很好地將各類水果進行分類配送,做到專業配送。不難看出,安鮮達也是易果和其他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
生鮮云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被稱為云象的供應鏈,通俗理解,與易果平臺的合作,是從云象供應鏈“批發”貨物,而用“安鮮達”送達。易果積極介入上游,通過各種形式來組織和協調生產,保證生產者得到足夠的市場信息,使各種生產和資金更容易獲得,生產也能實現組織化和標準化。
開放的云象供應鏈,每個合作者都可以從這個供應鏈中得到貨品,目前的sku規模就有4500個,未來將不斷增加。合作者不僅可以在易果進貨,還能換取易果的數據分析和選品決策能力,助力每個末端實現智能化。
3.社區生鮮便利店模式
相比于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這種“大規模+大投入+大場面”,聚焦于核心商圈的發展路線,錢大媽、百果園、生鮮傳奇的定位更為明確——社區生鮮便利店,即開在家門口的生鮮店。雖然這三家店的場景體驗不如盒馬鮮生或超級物種,但通過對魚肉果蔬等生鮮產品的精耕細作,這種小而美的生鮮便利店基本滿足了社區居民的生鮮購買需求。
實際上,門店只是表面,這些企業更像一家b2b配送企業,因為自營門店占比大,所以他們的核心在于物流、倉儲、還有供應鏈采購,配送業務的強大與否直接影響門店數量的多少。以錢大媽為例,其競爭模式主要為:
不以分銷商品盈利,以零庫存打造模式壁壘。錢大媽事實上是在做生鮮的平臺化,它一方面直接對接肉菜的供應商,成為其大批量、低價格銷售的渠道商,另一方面連接加盟店,為加盟店輸出商品資源、品牌管理和運營技術等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以零庫存模式做到輕資產運營。
而要使這個體系能正常運轉,形成良性循環,錢大媽就需要不斷提升門店的運營能力,助力加盟商盈利。同時需要發揮其供應鏈的優勢,即不斷提升采購量,降低商品損耗,又可以向上游進一步獲取議價空間。
重點提升來客數。“錢大媽不賣隔夜肉”這句宣傳語是錢大媽獲得市場關注的重點所在,每天晚上七點開始,錢大媽就會實行打折清貨,每隔半小時再打一折,23點后免費派送,這間接保證了錢大媽的商品品質。
而錢大媽目前的門店運營狀況也呈現良好態勢,上午的肉類散賣,吸引了大量社區里前來“搶鮮”的居民,中午將剩余生鮮產品進行預包裝后,又能吸引下班回家的年輕用戶進行購買,實現了更好的毛利表現,進一步擴大了用戶層。
通過上面三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在新零售時代,生鮮供應鏈的本質其實并未發生改變。生鮮供應鏈還是需要集成和協同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即供應商、各個銷售渠道、倉庫和門店等,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地將消費者所需的商品交到消費者手中,在滿足服務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降低整個系統的運營成本。
不僅僅是供應鏈
生鮮供應鏈體系涉及生產、采購、流通以及零售各個環節,橫跨農業、物流、零售三類產業。傳統的運營模式極易產生產業對接不均衡、效率不匹配、規模采購與生產端分散化、物流和零售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這反映在結果上就產生了生產消費在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多維矛盾,直接導致產品質量缺乏標準,產品安全難以控制,零售端加價率居高不下等問題的出現。
而新零售的生鮮供應鏈并不僅僅只是供應鏈,新零售生鮮供應鏈要求一切都要以門店的需求為中心。在市場中,商品、價格、消費者、競爭對手等信息瞬息萬變,生鮮新零售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必須高度協同,同時服務于消費者。供應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前端信息的傳遞,不再是“只負責自己路段的鐵路警察”,相反,生鮮供應鏈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到前端服務消費者的工作環節中。
例如,在商品選擇、銷售預測、動態定價、自動補貨、采購管理等,只要是涉及到日常運營的工作都可以由一個統一整合的智能中心來操作,做到全位一體。生鮮供應鏈成為“供應鏈+營銷+大數據”,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要求生鮮供應鏈各環節強化自己的群體意識,貫徹聯合協同運營的思維方式。
數據和技術的雙向驅動
沃爾瑪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于通過發射自己的私人衛星,建立起僅次于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民用中央數據處理系統,這讓它可以對全球的幾千家門店在一小時內完成各種商品庫存、銷售和下單等各種情況的盤點,全程供應鏈從訂單到商店的時間控制在72小時之內。這表明未來新零售時代下的生鮮供應鏈不僅僅再依靠人、流程、硬件設施等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要注重于實現生鮮供應鏈的數字化和技術化的變革**,**讓生鮮供應鏈變得更加可視化和智能化。具體體現如下:
1.生鮮供應鏈可視化
盒馬鮮生作為目前新零售最典型的案例,在其運營中,廣泛地對商品使用了電子標簽,將線上和線下的數據同步,例如sku同步、庫存同步、價格同步、促銷同步;實現線上下單,線下有貨,后臺統一促銷和價格,這些舉措為供應鏈的可視化打下了堅實的構建基礎。
供應鏈可視化以后,所有的業務,包括銷售、市場、財務、研發、采購和物流等的有機集成和協同就有了可能,門店的需求、銷售趨勢、物流信息和原產地信息等也可以得到可視化展示,這也給予了供應鏈快速反應的能力。
2.供應鏈智能化
在生鮮新零售的業態中,大量消費者、商品、銷售、庫存和訂單等運營數據會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源源不斷的產生,結合不同的業務場景和業務目標,例如商品品類管理、動態定價、促銷安排、自動補貨等,再匹配上智能化的算法,即可對這些應用場景進行數字建模。簡而言之,就是可以通過供應鏈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立模型—支持決策。
顯然,生鮮新零售供應鏈的運營指揮控制系統是整個體制運營成功的關鍵所在,生鮮新零售企業應該建立由不同業務應用模塊所組成的運營指揮系統,讓每個領域都能得到及時的管理,并顯示實時的運營動態。
總之,在新零售時代下的生鮮供應鏈初心始終還是沒有改變,只是為了能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生鮮供應鏈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增大了。構建新零售時代下的生鮮供應鏈,遠超過了傳統供應鏈的范疇,它有著更高的可視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而這所有的一切根本上都在于打造更為優秀的客戶體驗。
隨著消費者對生鮮產品需求不斷提高的同時,國內作坊式養種植農戶也開始朝規模化集約化的基地轉變,分散采購標準化問題逐步地得到解決。SaaS應用及互聯網技術也對生鮮供應鏈的構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采購到售出,前段需求的集約化倒逼后端供應鏈效率的提升。而這一切都意味著,新零售時代,構建新型的生鮮供應鏈體系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