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進入送菜行業,往往被家人認為“太苦逼”、“沒面子”、“沒前途”。
其實,中國農副產品配送行業至今已有32年歷史。這個行業的人一直很低調,極少被外界所知。他們中間既有大學生,也有公務員,乃至市長。
為此,觀麥推出【中國農配100人】系列文章,梳理這個行業的100位重要人物,看看他們如何把送菜做成一件“很牛逼”的事情。
▲圖為四川康源農產品有限公司創始人付德彬
本期主題《付德彬:五次轉型后,迎來總理視察;第六次轉型,瞄準鄉村食材配送,搶占下一個風口》
▲第一次轉型:從“打工仔”到“水果佬”
1966年農歷7月25日,在四川簡陽長河鄉一個農民家庭,付德彬出生了。
1984年,付德彬從簡陽高中畢業,經人介紹,進了成都的一家自行車廠當學徒工,月工資只有32元。
那時候,他最大的夢想是買一臺黑白電視機。
有一次,付德彬在逛街時,發現路邊有人兜售柚子,價格三塊五毛錢一個,買的人還不少。付德彬一直想做點小生意,覺得賣柚子應該不錯。
第二天,他跑到批發市場詢問柚子的進貨價,才一塊多錢一個,利潤翻了兩倍。這讓付德彬信心大增。他直接把身上僅有的32塊錢,全部進了柚子沿街叫賣。兩天后,付德彬就賺回了30多塊錢,相當于一個月的工資。
他直接放棄了自行車廠的工作,全心創業,當起了一名“水果佬”。
1990年,24歲的付德彬通過沿街叫賣水果,已經成為那時候的萬元戶。
▲第二次轉型:從擺攤到做水果批發
手握1萬多元本金,付德彬開始第一次做水果批發。
為了降低風險,他從容易保存的柑橘單品入手,直接從果園收果,批發給水果零售商。
進入批發行業,付德彬比以前更辛苦了。每天凌晨三四點,付德彬就要早早的起床,趕到100多公里外的仁壽縣果園去收貨。
雖然利潤比較高,但都是辛苦錢。自己選果、自己裝車,還得幫助農戶采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干,連續熬幾個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第一次做水果批發,付德彬就賺了幾百塊,利潤是做零售的好幾倍。
做上水果批發后,付德彬老實做生意、耿直交朋友的個性,讓他生意日漸興隆,每年做水果批發的收入都有好幾十萬元。
1996年,30歲的付德彬個人資產已達數百萬元。
▲第三次轉型:從水果批發到建水果市場,多元擴張
付德彬創業以來,非常順利。這讓他放開了步子。
除了水果批發,付德彬不僅把經營領域拓寬化妝品、電器和服裝等領域。他還與人合伙成立四川果王果業有限公司,進軍上游水果種植行業。同時,他還建了一個70多畝的大型水果批發市場。年輕氣盛的付德彬,生意橫向和縱向都在急劇擴張。
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
付德彬多元化擴張所導致的問題接踵而至,同時,付德彬在管理上也出現了重大失誤。重金投入的水果批發市場一夜之間變得冷冷清清,最后被迫關閉,直接虧損200多萬。不久,化妝品公司和電器公司也相繼傳來壞消息:連續虧損上百萬元。
很快,付德彬把之前20年所積累的資產,一夜之間都賠光了。
人生低谷期,學習進修,反思自己,尋找出路
一夜之間,所有的財富都蒸發了。付德彬陷入悲劇的人生低谷時期。
破產之后的付德彬,又回到別人的工廠打工,月薪400元。依靠這這僅有的工資,付德彬去了四川大學,直接報讀了MBA課程。
付德彬迫切需要學習,迫切需要反思,迫切需要換個環境。他要讓自己靜下來,好好想一想:為什么發家需要二十年,而破產卻只需要一個晚上。
▲第四次轉型:回歸水果批發,進軍出口業務
在MBA期間,付德彬很快找到了答案:集中資源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2003年,付德彬卷土重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獲得了新的資金支持,創建四川康源農產品有限公司,專注水果批發業務,生意很快又有了起色。
除此以外,付德彬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最開始,他依靠幫美國人組織水果貨源以供出口。
雖然幫人組織水果貨源出口只能賺5%至6%的傭金,但通過這些合作和朋友的介紹,付德彬清楚了如何與國外水果商打交道,從此摸清了出口的門路。
2006年,付德彬的康源農產品公司出口水果3000多噸,鮮果菜出口量占全省的50%以上。
2007年,41歲的付德彬再度擁有資產2000多萬元。
▲第五次轉型:進軍農副產品配送,銷售額過億元
2008年經濟危機再次爆發,傳統企業不堪一擊。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四川發生地震,基地生產收到嚴重影響,康源公司損失慘重。經營額從上一年7000萬直接跌至5000萬。
為克服困難,付德彬率領公司再次轉型。改變經營方向,重建經營模式,建立新型運行方式。轉型后的康源農產品公司,不僅圍繞基地生產的時令蔬菜、水果做銷售,還提供農產品加工、保鮮冷凍貯存和冷鏈物流服務。
康源公司的配送業務覆蓋:機關、學校、部隊;肯德基、愛瑪客等連鎖餐飲;因特爾、聯想、拜耳等企業食堂;沃爾瑪、好又多、華潤萬家等連鎖超市。
2013年,康源公司實現年銷售額1.6億元,納稅1571萬元。
創業30年后,迎來總理考察
2016年4月2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視察康源公司旗下的生態農業園。
付德彬創新的第三代“公司+農戶”模式,幫助農民實現了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園區務工等多形式收入,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高度認可。
付德彬向總理介紹,之所以自己為企業取名“康源”,寓意“大眾健康源泉”。總理補充說,這個‘康’是健康,也是小康:讓吃的人健康,種的人小康。
付德彬信心滿滿,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做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將農民增收、降低消費成本、減少城市污染等三個方面,作為我一直以來當作特殊使命的事情在做。”
▲第六次轉型:進軍鄉村食材配送
2016年初,付德彬發起成立成都鄉村廚師協會,付德彬擔任會長,協會成員覆蓋成都市8000名鄉村廚師。
5月份,付德彬研發出的食材統一集中供應配送平臺——鄉廚及食材供應管理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并注冊為“宴客”品牌。
成都市商務委提出要求,希望康源公司做好“農餐對接”、“農產對接”、“農商對接”、“農超對接”。特別是“農餐對接”,通過成都鄉廚協會、九大碗平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一創新模式試點成功后,將上報國務院“深改領導小組”把協會和公司的這種模式向全國宣傳推廣。
近年來農村餐飲業越來越來繁榮。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成都市市舉辦“壩壩宴”共28.8萬場次、864萬桌(次),總人次6912萬人次,消費總量51.84億元。
付德彬下一步瞄準的就是這個50億元的市場。
———————————————————————————————
中國食材配送,下一個風口竟然在農村?
進軍農村市場,如何借助政府的推動力量?如何整合零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