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電子商務產業迅速發展,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物流信息技術是保障物流通暢、跟蹤質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蹤的重要手段。
而我國生鮮供應鏈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各節點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信息從下游逐漸向上傳遞過程中,各個決策方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來確定訂單,直接導致庫存量擴大,無形中產生較大的供需差,阻礙生鮮產品的質量安全。
為了跟蹤、保障生鮮農產品的質量更加快捷高效,生鮮配送企業開始采取追溯系統、電子簽票揀貨技術、GIS技術、自動識別技術、CPS技術等。
近年來生鮮配送企業重點著手建立可追溯性體系,該體系具有“跟蹤”與“溯源”的雙重功能。
跟蹤是指從食品供應鏈的上游至下游,以跟進食品在供應鏈中運行路徑的能力,追溯是指從食品供應鏈的下游至上游,以鑒別供應鏈中特定原材料的來源與特性的能力。
生鮮產品從“農田到餐桌”,既是一個實體的制造、提供過程,也是一個信息生產、傳遞過程。
通過可追溯體系可以將地方特色生鮮產品的種植過程信息數據化。
通過質量監督部門對生鮮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對成熟的生鮮產品進行抽查檢驗,讓數據進一步正式生產過程的真實可靠性。
通過第三方對產品進行背書,使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增強消費者信心;客戶通過手機二維碼,方便快捷的查詢生鮮產品的信息。
這種體系的建立使得對食物安全有較高要求的特殊消費者得到服務,而企業相應取得“市場反應”所帶來的收益,降低了召回和退貨范圍和數量,從而使企業風險降低產生收益。
此外,從長期來看,企業由于可追溯性的建立,使得與同類產品具有差異性和信用屬性,而帶來供應鏈管理的收益。
比如觀麥關于配送段的溯源系統,即從食材供應商(產地、批發市場)到餐桌(餐廳、食堂),為企業提供信息存儲到數據端口,企業把食品溯源信息錄入,并因此獲得了編碼標識即溯源碼。
客戶只要在收貨時,掃描標簽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商品信息、生產信息、檢測信息等溯源信息,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通過數字化提高流通效率和食材質量。
目前行業領先的配送企業率先建立可追溯制度的意義不只是服務于自身企業的發展,還為國內進一步大范圍推廣可追溯體系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和富裕型消費結構逐步形成,客戶對食品安全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提高食品質量,需要生鮮配送企業在生鮮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加強質量意識,嚴格控制質量水平,同時得益于政府的有效監控,正在不斷建立整個供應鏈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