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高不可攀的豬肉價格如今“跌落神壇”,一斤豬肉僅售7、8甚至6元以下。豬肉價格的持續下跌,也使得市場對于豬肉的需求量趨于正常化。
對于生鮮配送商來說,如何在豬肉這一重要版塊實現精細化經營,在成本持續走低的情況下拔高豬肉板塊的凈利潤?
按照養豬戶通常的說法,豬肉市場存在周期性。觀麥企研社梳理了近15年的豬肉市場變化,基本上整體市場波動均按照3年至4年一個周期運行。
從去年起,業內不少分析師稱,“最遲2022年第一季度本輪‘豬周期’將達到底部”。而目前已到第二季度,本輪“豬周期”顯然未觸底。
“豬周期”正是由于我國供應鏈較長,養殖戶分散,信息反饋來源于上一年市場反饋,導致了豬肉市場供需不平衡。
從上圖可知,距18年豬肉價格快速上漲至今已經過去了4年,但目前市場還未有明顯反彈趨勢。
我國頭部豬企市場占有率快速上漲,養豬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截至2022年,養豬行業前20強企業的總出欄量已占總市場的20.3%,而在2019年,這一占比僅為8%。
近年來,業內人士熱議,“隨著資本力量的涌入,豬肉市場的價格是否會日漸趨于穩定?”
對此,觀麥企研社認為,短期來看,資本的進入導致生豬的產能飛快地提升,是生豬價格猛烈下跌的原因之一。同時眾多散戶因價格下行選擇加速出欄恐慌拋售生豬甚至退出市場。
但長期來看,當大量散戶被淘汰,豬肉龍頭企業的多強局勢建立,整個豬肉市場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豬周期依然會存在,但周期的波動幅度會減小,時間也會被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