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起,我國豬肉人均消費量逐年下降。而2021年趁著豬價猛降,豬肉表觀消費量逆勢增長達5659萬噸,增長率超20%。
一直以來,我國是世界豬肉消費大國,但卻在近年來,總體消費呈現低迷態勢。針對這一現象,許多專家分析,是由豬瘟引起。
除了受豬瘟、價格等市場影響外,更深層次是我國居民的肉類消費習慣在逐步變化。
中國傳統以農耕文明為主,土地需首先確保水稻、小麥等主食的種植。相比于牛羊的養殖,整體環境更適宜養豬。同時豬肉價格也遠低于牛羊肉,這也是豬肉在我國長期居肉類消費榜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目前看來,我國居民肉類消費需求正朝著多元化、品質化、健康化的趨勢發展。牛、羊、海鮮等肉類開始逐步侵占豬肉的市場需求份額。
針對當前市場現象,觀麥企研社則認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和傳統養殖結構不會在短期內改變。
豬肉不會被替代,相反,豬肉品類的優化,才是當前市場需求透露的核心趨勢。
針對當前市場情況,配送商想要拉動豬肉需求,核心舉措有兩點。
第一,豬肉品類及品質優化
除了普通豬肉外,市場上特色豬肉備受歡迎,例如黑豬、花豬等特色地方土豬。這類特色豬肉當前市場表現良好價格穩定,對消費者吸引大。
據豬肉商向觀麥企研社反饋,“雖然當前整體豬肉市場低迷,但土豬肉銷售供不應求。”
第二,豬肉深加工品類拓展
當前,整個市場消費主力趨于年輕化。除了品質化肉類需求外,深、精加工后的肉品成為配送商新一輪的銷售突破點。
從肉絲、肉末、肉片加工再到豬肉預制菜品的開發,都將成為拉動豬肉消費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