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在談判中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企業的凈利。在增量經濟下,談判追求的結果是: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長期承諾。但是,觀小麥發現,在某些行業處于衰退期時,雙贏談判會變得不再適用。
比如在5年前,采購經理找供應商的老板說:“讓我們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你再降3%的價格。”老板多半能同意。現在采購經理這么說,老板會說:“利潤實在太薄了,你的前任要求過,我都沒有答應。”老板甚至會直接說:“等你在這個位置上坐滿一年,我們再談降價吧。”
這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的配送公司上很常見。大型企業也逃不過,就像前一陣子易果生鮮也宣破產了。(易果生鮮燃資60億宣破產,為生鮮企業敲響警鐘!)
在減量經濟下,很多企業朝不保夕、危機重重,老的談判方法無法解決新問題。競爭性談判是指采購通過強大的心理震懾力和老練的談判話術,在每次談判中都取得對己方最有利結果的談判方法。
下面觀小麥給大家介紹配送公司采購供應商談判的幾種戰略。
1.不要接受供應商的第一次報價
?
不要接受供應商的第一次報價。為什么?下面舉個例子:
小王曾向朋友講述他購買二手車的經歷。小王看中了鄰居家的一輛轎車。鄰居對車子的保養很細致。由于要換新車,故鄰居標價15萬元出售愛車。小王雖然只有13.5萬元現金,但因為擔心別人捷足先登,所以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鄰居商量買車。他本以為會有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但沒想到鄰居竟然爽快答應。但是小王心里一直覺得這里面肯定有貓膩。所以,他一點也不興奮,反而懷疑自己上了當。以低于市場價那么多的價格把車賣給我,這車肯定有毛病,要不他為什么那么急于脫手?
每當朋友坐小王的車時,小王總會抱怨車子“有問題”,例如,啟動時發動機聲音有點大或者剎車時有點異響。其實,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小王買完車后再也不跟鄰居說話,而是背地里跟朋友說,他的鄰居是個騙子,把有問題的車賣給他。
你看,因為小王的鄰居的一個致命失誤,一樁好買賣變成了壞交易,最后大家連朋友都做不成了。這個致命的失誤就是接受第一次報價。
對所有采購來說,競爭性談判的第一法則永遠是不要接受供應商的第一次報價!
如果小王的鄰居在第一時間充滿自信地拒絕了小王13.5萬元的報價,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小王一定會承認自己的出價配不上這輛好車,央求鄰居再通融一下。此時,鄰居可以做象征性的退讓,以預付13.5萬元加6個月內付清尾款1.5萬元的條件出售愛車。在這種情況下,小王會認為他終于以較低的出價、很好的條件買到了一輛好車!他會認為鄰居給了他恩惠,撿到了便宜。
那么,小王的轉變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人的本性,因為人總是擔心自己吃虧。
因此,聰明的供應商都會在第一次報價時故意加上一部分,等著采購來砍價。
我們再回到采購談判的話題。如果采購不經過談判就欣然接受供應商的首次報價,就會發生:
● 供應商產生疑心(這個客戶付款會不會有問題);
● 鼓勵供應商漲價(是不是自己把價格報低了);
● 被供應商看低(這個采購太業余了)。
2.力量只存在于頭腦之中
?
在談判中,采購要知道力量掌握在誰的手里。掌握了力量就等于手上有了資本,沒有力量則會受制于人。
那么,什么是談判中的力量?從何處求得呢?
一句話,力量存在于頭腦之中。但請記住,在談判中有兩個頭腦,即你的和對方的,而不是只有一個。聰明的談判者都懂得人的主觀感覺的重要性,并且不斷地向對方宣傳自己主張的可信度。
假如你的部門需要招聘有經驗的采購人員,薪資應該怎么定?有人會說,我們應該參考該地區相同經驗的采購人員的薪資水平來定。當然這也沒錯。
但是在減量經濟下,企業的薪資預算往往處于縮減狀態,你的公司拿不出當地平均水平的薪資。當你(部門經理)跟看好的候選人談薪資時,應該怎么辦?
要記住,求職者是人而不是市場。跟你談判的不是市場,而是有主觀感受的人。即使大多數人都持有跟市場相同的看法,也有個別人的意見跟市場相左。
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假如你是一個急于找工作的有經驗的采購員,當你來到新公司的接待處,看到面試的人在排長隊,而錄取名額只有一個,你會怎么想?你被錄取的機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很自然,你會有點膽怯,信心會減弱,因為競爭者太多了。可能你就是公司一個多月來苦苦尋找的人。如果你以為其他人都是你的競爭對手,當采購經理提出比市場價低2000元的月薪時,你會拒絕嗎?也許,這些競爭對手都是采購經理故意找來的采購新人,好讓你接受較低的薪資。
可見,人的主觀感受的問題在于,人總是無法確定自己的設想是否真實。
假如對方對當前形勢的看法與你截然不同,你就遇上了真正的麻煩,因為你搞不清楚這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
其實,對方在談判中采取任何舉動或策略,其意圖都是在影響你對雙方力量對比的看法。哪一方能夠改變對方的信念,哪一方的力量就會更強大,在談判中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反過來說,如果你認為供應商的力量強大,那么對方不用說話就已經贏了。
之前某公司的一位采購經理,他每個季度都有上億元的采購額,但是他認為定價權完全掌握在供應商手中。他向我訴苦,與他打交道的銷售全都是行業專家,而自己對那些商品一知半解,遇到技術問題只能聽對方的,在談判中始終處于劣勢。
這一切都是他的主觀感受。他在供應商還沒有開口時就相信供應商力量更強大,供應商開口后他覺得果不其然。其實,他完全可以相信力量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有沒有方法來表現自己的力量呢?這里有3個常用方法:
(1)打印合格供應商名錄,在談判時當著供應商的面翻看;
(2)在桌上擺一摞文件,上面有供應商競爭對手的名字;
(3)使用殺手锏——你的開價最好比他們的開價低。
采購可以告訴供應商:“不是非買你的產品不可,還有很多供應商想做。”還可以說:“我們的庫存足夠,不著急進貨。”只要講得令人信服,對方馬上就會泄氣。
因為供應商深知,賣高價、獲大利容易遭忌恨,容易引來競爭。單憑這一點,供應商就不敢做得太過分。
采購要想增加自己在談判中的力量,就必須讓供應商相信,有眾多供應商正在擠破頭想進來。采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休想增加力量。
在這里,要注意采購不要犯向供應商主動解釋的錯誤。例如,不要說“在相同條件下我愿意跟你合作”或者“另一家供應商的質量不好,萬不得已我不會考慮”。切忌當面贊揚供應商的服務好,這是在增加供應商的力量。即使你只能跟對方成交,也要讓對方琢磨不透自己,心存忐忑。
你可以故意提出一些問題來增加自己的力量,例如:
● 別人的開價比你低;
● 別人答應按大宗交易給折扣;
● 別人同意給90天賬期。
這樣做即使不會產生實質效果,也會使供應商不敢提出過高的要求,減弱了對方的力量。只要對方認為你有力量,你就有了力量,你就可以在談判中占據優勢。反過來,你如果認為對方更有力量,力量就跟對方站在了一起,而你將因此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總之,只要你對成交迫不及待、害怕談判破裂,就會喪失力量;反過來,對方也是一樣的。
3.成功談判的關鍵步驟
?
要想完成一場成功的談判,光學會戰術還不夠,采購可以按照以下5個步驟做好分析和準備。讓采購在談判中占據主動位置。抓住一切機會為公司獲利。
1.在談判中,采購該問的6個問題
?
(1)這個項目占你們銷售額的百分之多少?
如果占比較高,采購就有談判優勢;即使占比較低,采購也不能動搖信心。但是,占比超過供應商銷售額的30%則不健康,說明供應商太小。此時,采購應該尋找更加匹配的供應商合作。
(2)加上這個新項目,我司在你們的客戶中排名第幾位?
面對大型供應商,采購所在的公司能排進前10位就不錯,排進前5位就能在談判中占據絕對優勢。
(3)你們的產能情況如何?
如果大于85%,采購就要小心供應商產能不足;如果小于60%,采購就可以把價格砍到最低。
(4)如果馬上簽合同,你們希望何時拿到訂單?
這么問是為了打探供應商的財務情況,如果供應商希望盡快,那就說明對方財務情況不太好,采購可以再砍一下價格。
(5)你們跟我司其他事業部做業務嗎?
如果有,采購可以嘗試以全公司的名義再次砍價。
(6)你們會用這個業務做行業的敲門磚嗎?
如果是,采購可以再次砍價。
談判的時候可以根據以下情況判斷采購處于怎樣的局面。
在談判中,采購處于有利局面的6種情況
(1)供應商產能過剩。
(2)供應商需要拿下這個業務做敲門磚。
(3)采購有備選供應商。
(4)采購量大。
(5)甲方可以自制。
(6)供應商渴望快速增長。
在談判中,供應商處于有利局面的4種情況
(1)供貨表現特別好。
(2)難以被替代。
(3)技術領先。
(4)產品差異大,幾乎沒有競爭。
采購在與供應商交往的過程中,切忌贊揚供應商供貨表現好,或者讓供應商知道自己沒有備選,一定要讓供應商琢磨不透自己,讓每一次談判都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