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餐的標準化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需要整整一代人去努力,中央廚房的發(fā)展機會可能就是這五年十年,但是中餐標準化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往前走。所以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以下是陳亞春先生在現(xiàn)場的演講內容
我賣菜的時間和各位相比是比較短的,我以前送快遞送了10年,賣快餐也賣了一年多,后來轉到賣大米又賣了四年,賣菜只賣了兩年。這兩年時間里,我們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因為之前認識楊威的時候就知道我以前并沒有賣過一天菜。但是從2016到2017年賣了兩年,2016年完成了3千萬的銷售,2017年完成了7千萬,2018年預計會再翻一倍左右,這個成長是比較慢的,不像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或者是像海實利的徐總都賣了十幾億了,我們還很小很小。
分享一下我們做的模塊叫做中央廚房的模塊。
這個標題是我之前的老板在年會的PPT里面講的,積跬步,以致千里。
今天看到有中央廚房走的,也有看到往基地走,往餐廳走,以及單品爆品走的,各種各樣的餐飲機會的存在,不一定誰是正確的,只有最后活下來的,五年以后才知道誰是真正正確的人。今天處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大家都說了這個機會非常好,夢想都非常大,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這里面一百個人最多只能活下來五個人,在五年以后。
在我們理解中央廚房現(xiàn)狀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到現(xiàn)在看到的中央廚房,前幾年中國的餐飲,在2012到2014年之間有一大批餐飲一擁而上的建設了很多中央廚房,最后的結果是一擁而上,深圳在我所知道的不低于10家,投資額都在500萬、1千多萬的都有,今年再去看基本上全部已經(jīng)倒完了,要不是全部已經(jīng)關門了。他們認為中央廚房嘛,就跟剛才那位臺灣的董事長講的一樣,蓋個房子,請兩個阿姨,搞兩把菜刀,就可以了,掙錢嘛,一分鐘的事。更多的違法違規(guī)生產(chǎn),以及在整個成本結構上會失去平衡。我知道有一個做團餐的企業(yè),他做了50家學校,很好玩。他聽說中央廚房很賺錢,也去搞一個,搞了五六百萬以后,之前學校給他補貼電費、房租,還補貼人工,他搬到自己的中央廚房之后不僅增加了以上這些費用還增加了運費,結果一個月虧幾十萬,很快就賣掉了,最后20萬就賣掉了,很可惜。
傳統(tǒng)的中央廚房里面確實就是阿姨+菜刀,再加一個鐵皮房就OK了,這是真實的現(xiàn)狀。
在中央廚房分類里面我們分成幾種。我們也不要擔心中央廚房能不能活下來。按體系分類的方法是三個,目前市場占比里面,從品牌和市場容量來說,最大的部分:第一類是麥肯,就是麥當勞,肯德基這一類巨無霸的,他們配套的中央廚房,包括銘基、福喜、創(chuàng)造、亞太食品,目前他們實現(xiàn)的是歐洲的同樣標準。當然剛才看到一個短視頻里面,那個工人是穿著短袖在洗菜的,其實去麥肯的工廠里看不到短袖的,因為他的溫度只有6度,6度是沒有人穿短袖的,除非是不合格的生產(chǎn)溫度。第一類,麥肯,基本上90%的業(yè)務都是服務麥肯以及星巴克,還有賽百味這些品類。第二類是比如說海底撈、真功夫,自建廚房是一個趨勢,因為所有的門店店金額只要達到一定程度,自營中央廚房不是任何時間都會高過外包的。如果外包的話,中央廚房是一個雜而亂的集合體,單體來說,做餃子是永遠做不過灣仔碼頭,做湯圓也永遠做不過三泉。所以在連鎖餐飲里面會把單品作為一個標準化的工廠存在,就像銘基今天只做雞肉和牛肉,他去年的銷售額是30億。第三類,廣東省也有獨立的第三方中央廚房,一個是深圳中央大廚房,還有廣州綠城中央廚房。我記得還有不超過3家的公司是做種種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的。
我重點想提一下的是,像真功夫或者是海底撈的這種中央廚房也沒有問題,我們跟他們不會存在競爭。雖然說真功夫也開放了,海底撈也開放了他的供應鏈體系,但是我們想真功夫不會向海底撈買東西,海底撈也不會向真功夫買菜,他們最后的夢想會回到現(xiàn)實里面來的,不要擔心。
所以在我們的現(xiàn)狀里面看到的,主要的情況是違法或者是不合規(guī)的生產(chǎn)。集中在幾類里面,第一類是污染物的非法排放,一個工廠的模型里面,我去看肯德基的工廠,花500萬做一個水處理。在廣東省內可能都看不見,花500萬做水處理,每個月還要十幾萬的維護費,這些錢我們看到的是買了菜,實際上有一整條的還有社會價值鏈存在。還有是不達標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非法原料的使用,走私,過期,非法用工,不給員工購買保險,五險一金等等,還有商業(yè)賄賂。食品安全監(jiān)管與環(huán)保交叉的監(jiān)管,目前交叉的部分是沒有人管的。
所以說我們再看整個中央廚房,從體系來說他的規(guī)劃,基本上從套路來說,我們看到的主要還是中國人在中央廚房上的投入,我們的錢不多。歐洲存在這么多年,跟中國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歐洲人吃的蔬菜只有20多個單品,中國人吃的蔬菜有1千多個SKU,怎么滿足我們的標準化生產(chǎn)?所以說傳統(tǒng)食品廠或者是廚房的模型建立中央廚房,最后的結果是在深圳看到了十多家都是這種方式;第二種,在物聯(lián)網(wǎng)及制冷技術的應用水平是比較低的,包括低溫車間合法合規(guī)的,在日本凈菜和肉類的生產(chǎn)車間,要求法定溫度是12度。歐洲蔬菜的生產(chǎn)車間是1到6度,肉類的生產(chǎn)車間是15度。所以說整個中國參觀到這樣的工廠,全國加起來不會超過20個。而且全部是麥肯體系里面出來的。然后是冷鏈,低溫平臺沒有,封閉平臺沒有,全部是開放的。順風當年做冷運的時候也是這么干的,但是今天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又紛紛的向專業(yè)公司學習,順風請了一大批傳統(tǒng)的做冷鏈的人擔任他們的高管。包括自動化設備應用,一體應用沒有。我去看銘基和麥當勞的供應商體系里面,看他們的工廠連一個AGV都沒有,在工廠物流里面AGV是非常常用的自動入庫車,一臺都沒有見到過。因為他們在中國足夠賺錢,所以不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做研發(fā)。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的食品制造里面,我們公司一個月切一百噸排骨,客戶需要肋排切成一粒一粒的,我們找不到這個機器。因為用量最大的是真功夫,但是他足夠賺錢,他不愿意生產(chǎn)這個設備。所以在中國的基礎應用設備里面是很落后的。高效的中央廚房,適合中餐的模型還處于模型的過程中,沒有建立。
在人才方面,專業(yè)人才很匱乏,行業(yè)人才以經(jīng)驗居多,多品類,多種類的生產(chǎn)和品質管理人才是急缺的。在歐洲體系里面,品類加起來不超過50個SKU,中國人吃的各種類加起來繁復得不行,又難做,又累,愿意從事中央廚房行業(yè)的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太少了。
所以在中餐的餐飲工業(yè)化里面,我個人覺得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這些廚師制約著我們在傳統(tǒng)的中央廚房領域里面做集約化加工的標準化。黑心商人用劣幣驅逐良幣。胡總說我們不做任何跟商業(yè)倫理有悖的行為,但是市場上很多賣過期肉的,走私肉的人還一大堆。第三個是產(chǎn)業(yè)鏈和社會化分工還沒有形成。大家目前的階段,更多的是專注于每個部分都要掙錢,賣了菜之后要種基地,種了基地之后覺得開餐廳,開了餐廳之后覺得再搞一個什么,再賺點錢。其實你深耕一個部分就可以掙N多錢了,整個餐飲供應鏈管理中,在行業(yè)服務水平里面相對西方,目前是處于比較低的服務水平。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中餐的標準化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需要整整一代人去努力,中央廚房的發(fā)展機會可能就是這五年十年,但是中餐標準化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往前走。
對于連鎖餐飲來說,中央廚房聚焦的主要是連鎖餐飲,連鎖餐飲期待著我們的中央廚房變成一個什么樣子?他期待我們是一個18般武藝都可以會,什么服務都要滿足,當然只是他們的想法。希望我們是他們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第三個,他也希望我們能夠提供最佳的成本結構給他;第四個也希望我們能夠懂得他們的心;希望他們所有的產(chǎn)品能夠實現(xiàn)最佳的口感呈現(xiàn);希望我們能提供超出他期望值的服務。
這一些我們目前還很難做到,但是這就是他們真心的想法。
這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大家已經(jīng)講過很多遍的,只是想提醒大家,這只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根據(jù)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只統(tǒng)計樣板企業(yè)的數(shù)據(jù),不代表整個市場容量。所以說樣板企業(yè)的數(shù)據(jù)不是整個中國市場容量,中國市場容量是遠遠大過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的。
回到中央廚房,未來的中央廚房能提供什么樣的標準化服務?分成幾個大類:第一個是凈菜,沙拉,果切。我們也看到深圳有一個做果切的,他會把鮮切的水果直接切好以后,皮全部去好之后,放到中央廚房加工,到門店去只要拿一個小的刀子一剁,口感非常好。他之前問我,說我們這個損耗有七八個點,我說沒有關系,把冰箱溫度調到3度,重新衡量的時候只有2個點的損耗。
第二類是冷鮮和速凍的肉制品,包括水產(chǎn)和禽類;
第三個包括熟化的肉制品,最近我們在談一個品牌,但是有的人會選擇一些新鮮的做法,就是保鮮,這也是很大一塊市場;
第四類是調味包,調料包和調理食品。
我們看到的是POS和APP的微信下單。第二個是訂貨模型及智能預測體系,這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當然中國人的訂貨頻率會比歐洲的餐飲的更高,因為歐洲的餐飲的原料保質期比較長,甚至最長可以做到14天,但是中國人的很多只能兩到三天,所以對訂貨模型的要求以及智能預測體系對生產(chǎn)是有幫助的。第三個是從產(chǎn)地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最后是呈現(xiàn)給客戶的動態(tài)的物流信息更新以及自動的追蹤體系。
在保鮮技術和物流成本這一塊,受租金影響,門店儲存空間越來越小,對新鮮及高品質食材需求持續(xù)增長,保鮮技術的研發(fā),不能僅僅以來經(jīng)驗,而是要更多的依賴食品工程。更多的日配送計劃會導致配送成本的增長,以及城市貨車限行的影響。這是更大的挑戰(zhàn)。
在個性化餐飲和消費升級這里呈現(xiàn)幾個特點:
第一是地域以及特色餐飲品牌的餐飲,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是品類特色,有人賣米粉,有人賣蝦。
第三個是快速餐飲以及輕簡餐。
第四個有機食材。
第五個是終端客戶還是會回到家庭用戶。家庭用戶有一個特點,中國人對于家庭的就餐需求是在逐步增長的,因為大家對不安全食材確實越來越不放心,但是受制于現(xiàn)有的條件,大家不愿意長期的呆在廚房里面做兩個小時吃一頓飯。
所以從中央廚房和餐廳的合作關系里面我自己寫了幾句話,分享一下。看所有人,看了很多人,也看到他起高樓,眼看他的樓塌了。太多太多的這種人,這是一個長跑,所以說我們做中央廚房或者是食材配送,如果有你的核心競爭力,有你的核心價值觀,你要堅持你的底線,不要妥協(xié)。不跟你走的永遠不會跟你走,留下些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xiàn)在的合作機會有可能是自己不夠,但是將來我們一定能夠跟他合作。如果不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xiàn)在你通過各種方法把他接受了,遲早要么是他掛,要么是你掛,只有一條路。所以說最后,專業(yè)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互信,共贏,和餐飲企業(yè)一起快速成長。
我們的目標不是說今天掙了幾萬或者幾十萬或者幾百萬,當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小變革,小改進,大未來,謝謝大家。
積跬步,以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