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寂已久的“供銷社”意外走紅。供銷社的業態發展,是否會改變中國農業格局,食配企業的生存空間是否進一步被壓縮?
10月中下旬開始,我國多地宣布重啟供銷社。這一事件經過幾天的發酵后登上網絡熱搜,而后,官媒、自媒體大量發聲,廣大網友也加入其中,好不熱鬧。與此同時,除了“供銷社重建經營”掀起了網絡話題熱議外,在資本市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
而除此之外,是一時熱鬧,還是持續發力?供銷社的現實意義令人關注。
供銷社重啟資訊的火爆,是一場大型網絡懷舊?真正經歷過供銷社“紅火”時代的人,對這個名詞是帶著些許畏懼的。
在二十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供銷社和糧票、油票、肉票等消費管控充斥在方方面面。
供銷社、國營大食堂,近期的熱點詞匯,都讓民眾產生了熱議,但與其說是議論,不如說是恐慌計劃經濟的重新到來?
過去的供銷社就是大型小賣部。
在改革開放后,供銷社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體量和重要程度都大不如往昔。那如今的供銷社,究竟是做什么的?引用一段中國網湖北官方賬號的案例。
2022年6月,35歲的熊港成為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供銷社社員,從此他種田輕松了許多,只管收谷子,后續的烘干、出米、銷售都由供銷社解決,養的20多畝螃蟹,也由供銷社解決銷售問題,而且“不壓價、一手錢一手貨”。
如今的供銷社主要負責農產品的流通,包含收購、處理、流通、銷售等作用。
有專業人士分析稱,在歷史背景下,供銷社在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產品附加值以及減少流通環節等方面具備先天的優勢。憑借供、產、銷全環節覆蓋和體量的優勢,供銷社系統既可保障農資供應,亦可對市場進行監督,同時還可以防止哄抬物價,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