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寂已久的“供銷社”意外走紅。供銷社的業態發展,是否會改變中國農業格局,食配企業的生存空間是否進一步被壓縮?
10月中下旬開始,我國多地宣布重啟供銷社。這一事件經過幾天的發酵后登上網絡熱搜,而后,官媒、自媒體大量發聲,廣大網友也加入其中,好不熱鬧。與此同時,除了“供銷社重建經營”掀起了網絡話題熱議外,在資本市場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相關概念股紛紛大漲。
而除此之外,是一時熱鬧,還是持續發力?供銷社的現實意義令人關注。
從整體來看,供銷體系的大發展,第一步需要實現全國供銷網絡的建設,更好地實現農產品流通。
目前,從整個農產品流通的角度來看,全國農產品信息網絡的不通暢,導致了市場的滯銷和價格暴漲暴跌。全國供銷社網絡建立起來后,就能迅速調配資源。將農產品以合理價格收購后,快速發往全國有消費需求的地區。
供銷社除了保證農產品流通,另一大作用是助農,解決農村耕、種、管、收、售,將無人機、綠色生物農藥、農業廢棄物智慧化種植體系等引進到農村,降低農資產品價格。
當前,中國農村出現大量拋荒,政府通過供銷社這種模式,將農業資源重新整合,將拋棄的土地流轉耕種,包產包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