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團餐央廚模式投資越來越大,存在著效率低下、產能過剩、食品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學校統一配餐引起的“預制菜進校園”問題,正在多地持續引發熱議,央廚配餐模式備受關注。
作為團餐央廚物流體系關鍵的一環,冷鏈配送在為學校、企事業單位、商超等終端配餐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下熱鏈配送仍占據主流,其不僅對餐食配送距離、時效的要求較高,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熱鏈or冷鏈,誰才是未來趨勢?
事實上,熱鏈配送一直存在著食品安全風險,目前熱鏈配送均為保溫性配送方式,對配送距離有嚴格限制,溫度難以控制,相對于冷鏈配餐風險較高。
供餐要求及生產流程限制了熱鏈的規模化發展,營養餐企業需要跳出以往熱鏈配送的單一模式。
從政策、市場及經營訴求綜合來看:“中央廚房凈菜配送+衛星廚房現場烹飪”的雙廚房模式是學生營養餐的未來發展趨勢,成為各大團餐供應單位的主要選擇。
在政策的調控之下,公辦中小學校食堂趨于自營自辦,將加快實現中央廚房+衛星廚房雙廚房模式。
學生營養餐先由中央廚房加工成凈菜半成品,再通過全封閉式的低溫冷鏈車將凈菜配送至就近的“衛星廚房”,進行現場加熱烹飪、餐盒分裝,熱鏈配送到學生手中。省去了食材采購和前處理的時間,確保了交付的及時性和新鮮度。
目前,“中央廚房+衛星廚房”的供餐模式依托冷鏈配送,覆蓋范圍可達到100公里以上。
不僅有效解決了服務半徑,而且還能夠有效把控食品安全、保證產品口味的穩定性,大型團餐企業跨地域運營也可實現規模優勢,將成為大規模供餐企業的發展趨勢。
同時,衛星廚房的分布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靈活調整,進一步提高了運營的靈活性。
但是,目前絕大部分配餐公司的加工場所都不大,生產能力有限,更無法建立具備規模效應的原料采購加工體系,僅能負責有限的幾所學校供餐。
而配餐的運作鏈條長,在配餐公司的實際經營中,若缺乏現有且成規模體系的環節支持,是很難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又保證公司基本利潤。
綜合來看,冷熱鏈混合配送模式是配餐企業發揮經營優勢,減輕管理壓力,讓學生吃得營養健康的“一舉三贏”的經營模式。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校園食堂經營模式發生改革,無論是傳統食堂,還是單一配餐,亦或是“雙廚房”模式,都是團餐行業根據市場變化所做的探索和選擇。
團餐行業不斷創新模式,經營越來越多元,管理也逐步規范和系統化,越來越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