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tǒng)團餐央廚模式投資越來越大,存在著效率低下、產能過剩、食品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學校統(tǒng)一配餐引起的“預制菜進校園”問題,正在多地持續(xù)引發(fā)熱議,央廚配餐模式備受關注。
作為團餐央廚物流體系關鍵的一環(huán),冷鏈配送在為學校、企事業(yè)單位、商超等終端配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當下熱鏈配送仍占據(jù)主流,其不僅對餐食配送距離、時效的要求較高,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團餐供餐模式,為何由“熱鏈”轉為“冷鏈”?
目前國內團餐的配送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保溫為目的的熱鏈配送,另一種是低溫環(huán)境下的冷鏈運輸。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約90%以上團餐供餐企業(yè)采用的都是熱鏈配送,餐食在中央廚房烹飪完成后,進行分裝,通過保溫箱或保溫車(要求中心溫度控制在60℃左右)配送到目的地,食用時無需再次加熱。
從便利性上而言,熱鏈配送模式契合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
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熱鏈團餐“禁錮”頗多,輻射范圍在1—3小時車程的直線距離或半徑50km的配送區(qū)域內。
即便能恒溫保存,一旦超過3個小時,細菌超標,風險性高,單點位配餐中心可服務的客戶范圍和數(shù)量十分有限。
此外,品種及場景單一,單體央廚一餐菜品為20—50款,全鏈條僅適用于盒飯配餐場景,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
熱鏈配送越來越難以承擔起大型團餐企業(yè)的生產配送需求,且一些地方還出臺集體配餐標準,在標準中對熱鏈嚴格限制時間,無形中讓很多不斷拓展服務范圍的配餐公司倍感壓力,逐漸轉為冷鏈配送。
從全球市場來看,以“保鮮”著稱的冷鏈配送大放異彩,美國的果蔬、肉類、水產等產品的冷鏈運輸率高達90%以上。
冷鏈配送場景下的中央廚房統(tǒng)一加工成半成品后,由冷鏈物流進行配送,抵達相關城市的衛(wèi)星廚房,進行二次加工再通過物流配送到位。
將原本的烹飪轉變?yōu)榱耸称返募庸ぃ褪匙兂蓸藴驶a品,加工時間不再受到配餐時間的限制,餐食保質期可達到72小時,配送距離可超1000km。
總的來說,冷鏈配送具有加工工藝統(tǒng)一、菜品品類豐富、不受限,味道好,場景多元化,出餐后無需后廚等特點。
其不但產能提升了3—4倍,保質期由3小時提升至72—168小時,配送距離從50km擴至1000km,日SKU自20增加到500。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想要真正做到保質、保鮮、保口感,以及保證食品安全、衛(wèi)生,冷鏈配送是必選的配送方式,已然成為新形勢下團餐行業(yè)“主角”。
另外,冷鏈物流的投入大,成本高,一直令人詬病,事實上,若企業(yè)建設3000平的工廠,就能實現(xiàn)6萬份餐食,而這相當于10000—12000平的熱鏈工廠產能,前者的面積縮減近4倍。
綜合成本算下來,并不比熱鏈高,效率還將得到大規(guī)模提升。
伴隨著城市擴張及消費多元化的加劇,冷鏈配送在其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能夠實現(xiàn)產品的功能化、種類的多元化,最終帶來效率提升,產能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