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以來,各大團餐企業受到不同程度沖擊,行業增速明顯放緩,亟需尋找新的增量或突圍點。隨著體育賽事的爆火及全民健身熱的興起,部分企業另辟蹊徑地邁入“賽事團餐”細分賽道,并在冬奧會、冬殘奧會等國際賽事中大展身手,商業及品牌效益隨之大幅提升。
國家對體育賽事的推動,對團餐業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但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錢景”雖令人垂涎,但進入者也得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堅定修煉內功,將自身的服務標準向國際化看齊。
如今全球范圍內大型賽事正有序恢復,對賽事團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團餐企業要想在賽事服務中出彩,需要做好高效、安全及專業化生產,以及確保服務多樣化、國際化、規范化呈現等。
在生產方面,企業需根據賽事需求,全國遴選全品類供應基地,采購符合賽事舉辦方要求的原材料,并遵循“屬地優先”的原則,不侵犯贊助商權益;其次,餐飲服務商可通過自建中央廚房,配套倉儲,從基地采購的產品通過檢測后進行暫存,在中央廚房分揀加工后,完成凈菜處理、半成品加工、調料包及成品制作等加工環節,保障規模化生產。
第三,采用中央廚房生產配送的標準化凈菜、半成品與料理包,通過在賽場餐廳中配置智能炒菜機器人,二級廚房出產的凈菜、半成品在就餐場景完成最后一道加工程序,保證食材新鮮度和口感。
另外不能忽視的是,餐飲服務商要嚴格落實各項政策及標準要求,在賽事餐飲業務領域人員指導下,遵循國際慣例,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習俗的飲食需求,融合智慧科技、人文、多樣化的服務模式,提供供應充足、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具有傳統“中國元素”特色的餐飲服務。
在某種程度來說,賽時餐廳是比賽期間外交會客廳,餐飲服務團隊成員是宣傳使者,精彩紛呈的出品,熱情周到的服務、充分展現出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
在比賽時期間,各利益相關方用餐應采用循環菜單,外方菜單以西餐為主、中餐為輔,中方菜單以中餐為主。賽時供餐之前,對菜品進行標準化食材分解,根據每日菜品編排,統一菜品主輔料規格與用量;與此同時,堅持營養健康理念,在充分考慮各利益相關方飲食特點和對熱量、營養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突出強調菜品葷素搭配、原材料和烹飪方法多樣,保證各方每日熱量營養均衡和美好的用餐體驗。
從長遠來看,賽事給團餐帶來的不僅僅是商業收益,更多的是團餐品牌力的打造以及更高的市場認可度、品牌辨識度。
隨著團餐品牌化建設加快,中央廚房廣泛應用,供應鏈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分工不斷細化,將有更多優秀的團餐企業進入國際視野,也將有更多機會敲開國際A級賽事的大門,同時也是一個團餐企業有效累積國際大型賽事餐飲服務經驗,磨礪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機。